單季收入破百億,瑞幸咖啡做對了什麼?
週三,瑞幸咖啡(LKNCY.US)股價明顯走高。截至發稿,該股漲幅達10.42%,報26.5美元。10月30日晚上,瑞幸咖啡公佈了截至9月30日的2024年第三季財報。瑞幸咖啡實現總淨營收101.808億元,與2023年同期的72.000億元相比成長41.4%。
單季收入破百億,瑞幸咖啡做對了什麼?
整體來看,瑞幸咖啡的單季淨收入首次突破了百億元大關。
在門市營運方面,瑞幸咖啡第三季自營門市的營收達到了75.01億元,相較於2023年同期成長了45.9%,從51.41億元提升至目前水準。自營門市的利潤層面也表現出色,實現了17.46億元的利潤,門市層級利潤率為23.3%,相較於2023年同期的11.85億元和23.1%的利潤率有所提升。同時,聯營門市的營收也實現了27.2%的成長,從18.41億元增至23.41億元。
此外,瑞幸咖啡在第三季的門市規模持續擴大,淨新開店數量達到了1,382家。截至第三季末,瑞幸咖啡的門市總數已經達到了21,343家,其中自營門市1,3936家,聯營門市7407家。在國際市場方面,瑞幸咖啡在新加坡淨增了8家門市,季度末門市總數達到了45家。
在客戶數量方面,瑞幸咖啡也取得了顯著增長。截至三季度末,累計交易客戶數已經突破了3億,月均交易客戶數也達到了7,985萬。
從產品角度來看,瑞幸咖啡來自產品銷售的營收為78.395億元,年增46.3%。其中,新鮮釀造飲料的淨營收佔據了主導地位,達到了72.108億元,佔總淨收入的70.8%,相較於2023年同期的48.697億元和67.6%的佔比有所提升。而其他產品的淨營收也實現了成長,從3.453億元增至4.769億元。
在第三季度,瑞幸咖啡共推出了28款現製飲品,其中單品輕輕茉莉·輕乳茶的首月銷量更是突破了4400萬杯,創下了瑞幸單品的新紀錄。公司圍繞著「上午咖啡,下午茶」的概念,努力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消費需求,實現了產品線全時段、全場景的覆蓋。
在成本支出方面,瑞幸咖啡的總營運開支為86.233億元,較2023年同期成長了38.2%。其中,材料成本、門市租金及其他營運成本、折舊及攤提費用、遞送費用、銷售和行銷費用以及總務及行政開支均有所增長。然而,門市開幕前及其他費用卻出現了下滑,從3,010萬元降至1,350萬元。儘管如此,自營門市的店級營運利潤率仍維持在23.3%,與2023年同期持平。
在在利潤方面,瑞幸咖啡的營運利潤為15.575億元,營運利潤率為15.3%,相較於2023年同期的9.617億元和13.4%的利潤率有所提升。不以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計算,營運利潤和營運利潤率也分別達到了16.556億元和16.3%。在淨利潤方面,瑞幸咖啡實現了13.026億元的淨利潤,淨利潤率為12.8%,而2023年同期為9.880億元。不以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計算,淨利和淨利率也分別達到了14.008億元和13.8%。
在每股美國存託股(ADS)的收益方面,瑞幸咖啡的基本和攤薄淨收益均為4.08元,而2023年同期為3.12元。不以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計算,每股美國存託股(ADS)的基本和攤薄淨收益也分別達到了4.40元。
在營運現金流方面,瑞幸咖啡第三季實現了13.161億元的營運現金流,與2023年同期基本持平。截至2024年9月30日,瑞幸咖啡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限制性現金、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資總額達到了47.532億元,較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37.527億元有所增加。
對此,瑞幸咖啡董事長兼執行長郭謹一表示:「未來,瑞幸咖啡將繼續深化門市佈局,持續產品創新,強化品牌優勢,加大供應鏈投入,以進一步鞏固並擴大市場領先優勢。」
瑞幸捲出“新高度”
回顧今年的市場擴展歷程,瑞幸咖啡在7月實現了全國門市數量突破2萬家的里程碑,從而成為國內擁有最多門市的咖啡品牌。
然而,與國內市場的迅猛擴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瑞幸咖啡在海外市場的佈局顯得相對不足。自2023年3月在新加坡開設首家海外門市以來,截至今年6月30日,瑞幸咖啡的海外業務仍僅限於新加坡一地,門市數量也僅37家。
先前有消息透露,瑞幸咖啡計畫在今年底大規模進軍海外市場,特別是東南亞和美國市場。從瑞幸的擴張模式來看,業內人士推測,瑞幸可能會採用「大加盟」模式,即由國內總部提供中後台和供應鏈支持,而各國的加盟商則自主決定經營模式並管理當地門市和供應商。
對於美國市場,業內人士認為瑞幸咖啡可能會延續在國內市場的低價策略,將咖啡價格定位在2-3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4.28-21.41元),以在競爭激烈的美國市場中獲得優勢。然而,從瑞幸咖啡在新加坡市場的定價來看,也存在著走中高端路線的可能性。
在新加坡市場的推廣中,瑞幸咖啡採取了「新用戶APP下單即享0.99新幣一杯」的優惠活動,相當於新用戶僅需支付人民幣5元左右即可獲得一杯咖啡。而在產品定價方面,如生椰拿鐵等咖啡產品的定價為6新幣,約合人民幣30元一杯。
業內人士指出,這個價格水準在新加坡市場中屬於中高端範疇,與蜜雪冰城新加坡門市的價格相比,如甜筒售價1新幣、冰鮮檸檬水售價2新幣,瑞幸咖啡的定價顯然更高。
咖啡產業鏈涉及種植、採購、拼配、烘焙、配送、門市呈現等多個環節,其中烘焙是供應鏈建設的核心環節之一。烘焙環節需要完成生豆的烘焙、包裝、儲存、物流配送及分銷等工作。因此,對於致力於門市擴張的咖啡企業來說,提前完成烘焙產能建設規劃至關重要。
瑞幸咖啡目前依托江蘇、福建兩大咖啡烘焙基地,已實現了咖啡豆年烘焙產能4.5萬噸。公開資料顯示,瑞幸咖啡在2021年投產了首個位於福建的烘焙工廠,總投資2.1億元,年烘焙產能達1.5萬噸。此外,瑞幸咖啡也在雲南保山興建了首個咖啡鮮果加工處理廠,於2024年3月進入試營運階段,鮮果處理量達到5,000噸。2024年4月20日,瑞幸咖啡在江蘇的烘焙基地也正式落成投產,總投資1.2億美元,年烘焙產能為3萬噸。
今年8月,瑞幸咖啡還在青島宣佈動工興建創新生產中心,總投資約30億元,預計年烘焙產能將達5.5萬噸。未來中心建成投產後,瑞幸咖啡將擁有年產能超過10萬噸的烘焙供應網。
與同業相比,瑞幸咖啡目前的咖啡豆年烘焙產能略低於星巴克國內,但與庫迪咖啡持平。星巴克在全球擁有7家咖啡烘焙工廠,其中5家位於美國、1家位於荷蘭、1家位於國內。星巴克國內咖啡創新產業園區的年產能超過6萬噸,總投資量15億元。而庫迪咖啡目前自建了兩個大型的供應鏈基地,分別位於安徽的當塗和蕪湖保稅區,咖啡豆烘焙基地的年產能為4.5萬噸。
對瑞幸咖啡而言,出海已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然而,目前美國咖啡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除了星巴克擁有近1.7萬家門市外,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店也正在銷售咖啡產品。分析師指出,儘管美國市場的消費者對咖啡的接受度較高,但競爭也非常激烈,因此瑞幸咖啡未來在美國市場的表現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供需兩端的成長潛力是瑞幸持續成長的關鍵
從長遠視角來看,我國現磨咖啡市場在需求與供給兩端的共同推動下,仍有望實現高速成長與擴容。目前,該市場正處於蓬勃發展的擴張階段,無論是需求端或供給端,都蘊含著巨大的成長潛力。
在需求端,我國人均咖啡消費量相對較低,但隨著居民所得水準的提升以及咖啡飲用頻率的增加,咖啡消費需求將持續擴大。而在供給端,隨著越來越多的咖啡企業湧入市場,它們將從產品創新與供應鏈優化等多個維度,推動產業的快速發展。
隨著居民收入的成長,大眾開始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念也逐漸轉向多元化新消費模式。這一趨勢將促使潛在咖啡消費族群迅速擴大。
同時,一旦消費者養成了咖啡飲用習慣,他們將在生理和心理層面對咖啡產生一定的依賴性,進一步提升咖啡的市場滲透率和飲用頻次。
而瑞幸咖啡透過創新地打造飲料化咖啡產品,成功順應了國內消費者的飲用習慣和口味偏好。以往,咖啡市場主要以美式和拿鐵等經典款式為主,但由於口味和文化差異,咖啡的苦味對於我國大眾消費族群來說接受度相對較低。
為了迎合國內消費者的飲品消費習慣,瑞幸堅持以飲料化咖啡為核心進行品類拓展,透過在咖啡中融入不同口味的乳品、椰汁、飲料等基底,有效中和了咖啡的酸味和苦味,讓咖啡的香味和甜味更宜人,產品更容易被接受,這也成為瑞幸成功切入大眾消費市場的關鍵。
目前,在瑞幸的常駐產品中,飲料化咖啡產品佔據了主導地位,涵蓋了生椰拿鐵、絲絨拿鐵、生酪拿鐵、醬香拿鐵、茶咖拿鐵等多個系列,產品類型豐富多元,為消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消費選擇,進一步提升了購買頻率和人群滲透率。此外,瑞幸咖啡的SKU種類也十分豐富,其產品矩陣涵蓋了咖啡、非咖啡飲料和甜點等多個品類。
在咖啡產品方面,瑞幸提供了拿鐵、美式、摩卡、瑪奇朵等多種款式,常駐咖啡產品近50餘種,同時每年還會推出約百餘種新品,口味類型豐富多樣,以滿足不同消費族群的需求。在非咖啡飲料方面,瑞幸推出了抹茶好喝椰、一杯黑巧等特色飲品。
而在甜點方面,瑞幸則推出了半熟起司蛋糕、抹茶奶酥軟歐包、草莓口味泡芙等新式甜點,以滿足消費者早餐和下午茶的消費需求。同時,瑞幸堅持高性價比策略,致力於將品質咖啡推向大眾化市場。
鑑於大多數中國消費者尚未形成咖啡消費習慣或欣賞咖啡文化,他們往往將咖啡視為一種普通飲料。因此,瑞幸在美國等海外市場的擴張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目前,瑞幸已在新加坡開展業務,這是其首次進行國際擴張。與在中國市場的業務類似,瑞幸在新加坡也完全實現了無現金運營,並大力推廣使用瑞幸應用程式進行訂購和取貨。
儘管瑞幸的定價相較於星巴克有一定的折扣,但考慮到星巴克在新加坡的美式咖啡售價為5.70美元,而瑞幸的美式咖啡售價為4.80美元,這一折扣其實並不大。鑑於較高的營運成本,我們預計瑞幸不會將其產品定價與美國市場的星巴克進行直接比較。
*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差價合約(CFD)是槓桿性產品,有可能導致您損失全部資金。這些產品並不適合所有人,請謹慎投資。查閱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