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解碼】硬剛豐田特斯拉?三小只的戰力如何

財華社
更新於
Esteban Ma
coverImg
來源: Shutterstock

日經一則報道掀起了全球汽車業的風雲變,其指本田汽車(7267.T)或將與日產汽車(7201.T)聯手,對抗按銷量計全球第一的豐田汽車(7203.T)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車。

市場猜測,與日產汽車關系密切的三菱汽車(7211.T)或也將加入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從而形成本田、三菱與日產三家日本車廠合並的格局,有望使其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僅次於豐田與大眾之下。

日產與本田均沒有正面回應這則傳聞,但是股市已風起雲湧,日產與三菱的股價躍升,日產單日飙漲23.70%,三菱汽車則大漲19.65%。

但是,明顯在三方之中佔優勢的本田汽車,卻並未因此得益,股價下跌3.04%,而被指成為假想敵的豐田股價反而上漲2.02%。

三者潛在合並的背景

全球汽車品牌的競爭格局發生了變化,隨著新能源汽車普及,以及中國汽車產業供應鏈的完善,日本在汽車工業壓倒性的競爭優勢四面楚歌:在美國遇到各種壓力後,特斯拉(TSLA.US)的異軍突起革新了全球汽車消費的需求,並對日本車廠提出了新的價值主張;而在增長最快的中國汽車消費市場,這些日本品牌在當地的合資車廠又面臨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競爭。

於截至2024年9月末止的上半財年,不論是本田、日產、三菱,還是豐田,都面臨利潤下降的壓力,見下表。

從上表可見,日產的收入與利潤跌幅最為嚴重,其次為三菱,而本田和豐田的收入雖然有所增長,利潤卻仍錄得雙位數的跌幅。

財華社留意到,日產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個月的汽車銷售收入按年下降,主要原因是全球銷量按年下降至160萬輛,盈利能力受到了銷售開支和存貨優化措施等的負面影響,尤其在美國,加上生產成本增加令毛利率承壓。

由於表現欠佳,日產將其截至2025年3月末止財政年度的展望下調,將收入下調了1.3萬億日元,至12.7萬億日元;經營溢利下調3500億日元,至1500億日元;原本還預期會有3000億淨利潤,但修正後的預期則為待定,或反映其前景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考慮到當前形勢嚴峻,日產正採取緊急措施以扭轉當前的劣勢,迅速適應市場的變化。該公司表示將採取一項結構調整,以確保盈利的可持續性和產生現金,目標是到2026財年實現年銷量350萬輛的水平。

根據日產的Arc業務計劃,日產希望通過與雷諾、三菱汽車和本田汽車進行戰略合作,以提升投資效率和產品的競爭力,這些措施包括:

1)調整和穩定業務規模,削減3000億日元的固定開支和1000億日元的可變成本,以維持穩健的自由現金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日產將在全球裁減20%的產能和全球裁員9000人。

2)提升產品競爭力和確保增長:計劃在中國引進新能源汽車,在美國推出插電式混動和電動汽車,同時增加每款車型的銷量,以提升效率。將汽車開發交付周期縮短至30個月,並深化與雷諾、三菱和本田的合作,在技術和軟件服務方面發掘更多的戰略合作空間。

值得留意的是,日產於2024年11月7日宣佈於翌日,按其當日的收盤價460.6日元以場外交易的方式減持10.02%的三菱汽車股份(約合1.49億股),彼時其持有三菱汽車的34.07%權益,或意味著日產當前於三菱汽車的持股約為24.05%左右。日產解釋,此交易的目的是支持三菱汽車的管理層戰略,以及提升日產的財務靈活性,以把握未來的增長機會。

財華社留意到,2024年9月末,日產的槓桿率為四大車企中的最高,達到3.4倍以上,這可能是其減持的一大原因。

三小車企合並的戰力如何?

從上表可以看到,三家車企的收入規模、利潤規模均遠低於豐田,即使三家合並,其收入與利潤規模仍未能動搖豐田的行業龍頭地位。

從盈利能力來看,豐田的經營利潤率有雙位數,相當於三家車廠合起來的一倍以上,顯示了其規模化優勢。或許可以預期,若三家車廠能夠順利完成整合,其產生的協同效益或許能升級其規模,從而實現一定的規模效益,提升盈利能力。

不過,就2024年9月30日的資產規模與資產淨值規模來看,三家車廠合並的規模仍僅相當於豐田的57%左右,能否實現規模化效益或取決於其協同效應有多大。

從產量來看,今年前10個月,本田的全球汽車總產量為313萬輛,同比下降8.6%,其中日本以外地區的產量佔了總產量的81.70%,美國佔了其總產量的27.77%,中國佔了其總產量的21.23%。今年前十個月,本田在日本市場的總銷量為56.87萬輛,按年增長18.0%。

日產的前十個月日本總產量為54.51萬輛,按年下降7.4%,日本以外地區的產量為210.67萬輛,按年下降7.0%,全球總產量為265.18萬輛,按年下降7.1%。

三菱汽車的前十個月日本產量為39.96萬輛,日本以外地區產量為39.32萬輛,全球總產量為79.28萬輛。

相比之下,2024年前十個月,豐田(包括雷克薩斯)的全球產量達到788.27萬輛,按年下降5.1%,其中日本内的產量為258.72萬輛,按年下降7.1%,日本以外產量為529.55萬輛,按年下降4.1%。包括日野汽車(Hino)和大發汽車(Daihatsu)在内,豐田集團全球產量為877.76萬輛,按年下降8.0%,日本國内產量為309.80萬輛,按年下降13.1%,日本以外產量為567.96萬輛,按年下降5.0%。

見下圖,三家車廠合並之後,其產量規模與豐田(包括雷克薩斯)的差距拉近,但與整個集團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銷量方面,財華社估算本田、日產和三菱汽車今年前10個月在日本的銷量或合共達到107.25萬輛,而從日本出口的總量或為58.29萬輛,本田和三菱沒有披露全球數據,但是從日產的數據來看,日本以外地區的市場要遠大於其本土市場,其前十個月的海外銷量或達到237萬輛。

相比之下,豐田(包括雷克薩斯)今年前10個月的全球銷量達到833.33萬輛,按年下降1.5%,其中日本地區銷量為121.09萬輛,按年下降14.6%;日本以外地區銷量為712.25萬輛,按年增長1.1%。

若再加上日野汽車(Hino)和大發汽車(Daihatsu),豐田集團的前十個月全球總銷量為887.36萬輛,按年下降3.9%,其中日本區内銷量為153.90萬輛,按年下降20.9%,日本以外地區的銷量為733.46萬輛,按年增長0.6%。

從銷售數據來看,三家車廠合並或可鞏固其日本市場,而形成對豐田的有力競爭,但是從全球市場來看,其銷量規模仍不足以撼動豐田的領先優勢。財華社比較了四家車廠的海外銷售數據,發現豐田在日本、北美、歐洲和亞洲市場依然全方位碾壓。

總結

日產近期的業績嚴重惡化,或反映出在全球汽車產業競爭態勢發生變化之時,這些傳統車廠正面臨著重大的挑戰,或者轉機,日產攀住本田汽車(HMC.US)這樣的大戶,固然有其戰略考慮,但是要擺脫劣勢,恐怕不是單靠依附強者就能自強,還要改變自己、適應變化,才能逃出生天。

對於較小規模的日本傳統汽車股,資本市場所給予的估值極低,見下表,本田和三菱的預期市盈率只有6倍、5倍,不過對行業龍頭豐田汽車(TM.US)則看高一線,有雙位數的市盈率。

值得留意的是,以上四家日本車廠的合計市值達到了51.899萬億日元,約合3,380.13億美元;美國電動汽車生產商特斯拉(TSLA.US)今年的交付量目標或200萬輛,還不到豐田今年前十個月銷量的四分之一,但其市值已到達1.54萬億美元,相當於四大車廠合並市值的4.6倍,按現價465.80美元計,華爾街給予特斯拉的2024財年預期市盈率高達241.14倍,是日資車廠的數十倍,可見拖累日資車廠表現的並非產能規模與效率,而是其創新能力。

*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差價合約(CFD)是槓桿性產品,有可能導致您損失全部資金。這些產品並不適合所有人,請謹慎投資。查閱詳情


goTop
quote
這篇文章有幫到您嗎?
相關文章
placeholder
標普500指數創新高!摩根士丹利警告牛市接近尾聲,大回調在即?高盛預測美國股市即將下跌,摩根士丹利警告牛市可能接近尾聲。
作者  Alison Ho
2 月 20 日 週四
高盛預測美國股市即將下跌,摩根士丹利警告牛市可能接近尾聲。
placeholder
小米集團持續拉昇,漲幅擴大超 6% 再創新高小米集團持續拉昇,截至發稿前,漲幅已擴大至 6.31%,市值已超 1.2 萬億港元。小米集團股價已從今年年初的 34 港元/股漲至如今的 48 港元/股,短短兩個多月已漲超 40%。
作者  Longport
2 月 18 日 週二
小米集團持續拉昇,截至發稿前,漲幅已擴大至 6.31%,市值已超 1.2 萬億港元。小米集團股價已從今年年初的 34 港元/股漲至如今的 48 港元/股,短短兩個多月已漲超 40%。
placeholder
歐股和歐元大漲!STOXX600指數再創歷史新高,歐元/美元3連漲地緣政治和關稅政策均緩解市場擔憂,歐股和歐元匯率進一步上漲。
作者  Alison Ho
2 月 14 日 週五
地緣政治和關稅政策均緩解市場擔憂,歐股和歐元匯率進一步上漲。
placeholder
SMCI績後大漲!2026財年營收指引遠超預期,抄底的時候到了?儘管美超微第二財季初步業績不如預期,但公司2026財年指引強勁,財報公佈後股價大漲8%。
作者  Alison Ho
2 月 12 日 週三
儘管美超微第二財季初步業績不如預期,但公司2026財年指引強勁,財報公佈後股價大漲8%。
placeholder
馬斯克忙變法,比亞迪接AI,年內股價走勢南轅北轍TradingKey - 原本向川普當選總統押對寶的馬斯克正在遭遇麻煩。馬斯克自身深陷整頓美國政壇風波,來自中國的電車勁敵比亞迪放出AI大招,特斯拉股價跌跌不休。截至撰稿(12日),特斯拉(TSLA.US)股價已連續5日下跌,跌幅高達16.24%,最新收於328.5美元;特斯拉股價2025年迄今下跌18.66%。而新能源車王比亞迪(01211.HK)近日股價暴漲,12日盤中創下曆史最高352.80
作者  TradingKey
2 月 12 日 週三
TradingKey - 原本向川普當選總統押對寶的馬斯克正在遭遇麻煩。馬斯克自身深陷整頓美國政壇風波,來自中國的電車勁敵比亞迪放出AI大招,特斯拉股價跌跌不休。截至撰稿(12日),特斯拉(TSLA.US)股價已連續5日下跌,跌幅高達16.24%,最新收於328.5美元;特斯拉股價2025年迄今下跌18.66%。而新能源車王比亞迪(01211.HK)近日股價暴漲,12日盤中創下曆史最高3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