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一則報道掀起了全球汽車業的風雲變,其指本田汽車(7267.T)或將與日產汽車(7201.T)聯手,對抗按銷量計全球第一的豐田汽車(7203.T)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車。
市場猜測,與日產汽車關系密切的三菱汽車(7211.T)或也將加入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從而形成本田、三菱與日產三家日本車廠合並的格局,有望使其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僅次於豐田與大眾之下。
日產與本田均沒有正面回應這則傳聞,但是股市已風起雲湧,日產與三菱的股價躍升,日產單日飙漲23.70%,三菱汽車則大漲19.65%。
但是,明顯在三方之中佔優勢的本田汽車,卻並未因此得益,股價下跌3.04%,而被指成為假想敵的豐田股價反而上漲2.02%。
三者潛在合並的背景
全球汽車品牌的競爭格局發生了變化,隨著新能源汽車普及,以及中國汽車產業供應鏈的完善,日本在汽車工業壓倒性的競爭優勢四面楚歌:在美國遇到各種壓力後,特斯拉(TSLA.US)的異軍突起革新了全球汽車消費的需求,並對日本車廠提出了新的價值主張;而在增長最快的中國汽車消費市場,這些日本品牌在當地的合資車廠又面臨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競爭。
於截至2024年9月末止的上半財年,不論是本田、日產、三菱,還是豐田,都面臨利潤下降的壓力,見下表。
從上表可見,日產的收入與利潤跌幅最為嚴重,其次為三菱,而本田和豐田的收入雖然有所增長,利潤卻仍錄得雙位數的跌幅。
財華社留意到,日產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個月的汽車銷售收入按年下降,主要原因是全球銷量按年下降至160萬輛,盈利能力受到了銷售開支和存貨優化措施等的負面影響,尤其在美國,加上生產成本增加令毛利率承壓。
由於表現欠佳,日產將其截至2025年3月末止財政年度的展望下調,將收入下調了1.3萬億日元,至12.7萬億日元;經營溢利下調3500億日元,至1500億日元;原本還預期會有3000億淨利潤,但修正後的預期則為待定,或反映其前景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考慮到當前形勢嚴峻,日產正採取緊急措施以扭轉當前的劣勢,迅速適應市場的變化。該公司表示將採取一項結構調整,以確保盈利的可持續性和產生現金,目標是到2026財年實現年銷量350萬輛的水平。
根據日產的Arc業務計劃,日產希望通過與雷諾、三菱汽車和本田汽車進行戰略合作,以提升投資效率和產品的競爭力,這些措施包括:
1)調整和穩定業務規模,削減3000億日元的固定開支和1000億日元的可變成本,以維持穩健的自由現金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日產將在全球裁減20%的產能和全球裁員9000人。
2)提升產品競爭力和確保增長:計劃在中國引進新能源汽車,在美國推出插電式混動和電動汽車,同時增加每款車型的銷量,以提升效率。將汽車開發交付周期縮短至30個月,並深化與雷諾、三菱和本田的合作,在技術和軟件服務方面發掘更多的戰略合作空間。
值得留意的是,日產於2024年11月7日宣佈於翌日,按其當日的收盤價460.6日元以場外交易的方式減持10.02%的三菱汽車股份(約合1.49億股),彼時其持有三菱汽車的34.07%權益,或意味著日產當前於三菱汽車的持股約為24.05%左右。日產解釋,此交易的目的是支持三菱汽車的管理層戰略,以及提升日產的財務靈活性,以把握未來的增長機會。
財華社留意到,2024年9月末,日產的槓桿率為四大車企中的最高,達到3.4倍以上,這可能是其減持的一大原因。
三小車企合並的戰力如何?
從上表可以看到,三家車企的收入規模、利潤規模均遠低於豐田,即使三家合並,其收入與利潤規模仍未能動搖豐田的行業龍頭地位。
從盈利能力來看,豐田的經營利潤率有雙位數,相當於三家車廠合起來的一倍以上,顯示了其規模化優勢。或許可以預期,若三家車廠能夠順利完成整合,其產生的協同效益或許能升級其規模,從而實現一定的規模效益,提升盈利能力。
不過,就2024年9月30日的資產規模與資產淨值規模來看,三家車廠合並的規模仍僅相當於豐田的57%左右,能否實現規模化效益或取決於其協同效應有多大。
從產量來看,今年前10個月,本田的全球汽車總產量為313萬輛,同比下降8.6%,其中日本以外地區的產量佔了總產量的81.70%,美國佔了其總產量的27.77%,中國佔了其總產量的21.23%。今年前十個月,本田在日本市場的總銷量為56.87萬輛,按年增長18.0%。
日產的前十個月日本總產量為54.51萬輛,按年下降7.4%,日本以外地區的產量為210.67萬輛,按年下降7.0%,全球總產量為265.18萬輛,按年下降7.1%。
三菱汽車的前十個月日本產量為39.96萬輛,日本以外地區產量為39.32萬輛,全球總產量為79.28萬輛。
相比之下,2024年前十個月,豐田(包括雷克薩斯)的全球產量達到788.27萬輛,按年下降5.1%,其中日本内的產量為258.72萬輛,按年下降7.1%,日本以外產量為529.55萬輛,按年下降4.1%。包括日野汽車(Hino)和大發汽車(Daihatsu)在内,豐田集團全球產量為877.76萬輛,按年下降8.0%,日本國内產量為309.80萬輛,按年下降13.1%,日本以外產量為567.96萬輛,按年下降5.0%。
見下圖,三家車廠合並之後,其產量規模與豐田(包括雷克薩斯)的差距拉近,但與整個集團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銷量方面,財華社估算本田、日產和三菱汽車今年前10個月在日本的銷量或合共達到107.25萬輛,而從日本出口的總量或為58.29萬輛,本田和三菱沒有披露全球數據,但是從日產的數據來看,日本以外地區的市場要遠大於其本土市場,其前十個月的海外銷量或達到237萬輛。
相比之下,豐田(包括雷克薩斯)今年前10個月的全球銷量達到833.33萬輛,按年下降1.5%,其中日本地區銷量為121.09萬輛,按年下降14.6%;日本以外地區銷量為712.25萬輛,按年增長1.1%。
若再加上日野汽車(Hino)和大發汽車(Daihatsu),豐田集團的前十個月全球總銷量為887.36萬輛,按年下降3.9%,其中日本區内銷量為153.90萬輛,按年下降20.9%,日本以外地區的銷量為733.46萬輛,按年增長0.6%。
從銷售數據來看,三家車廠合並或可鞏固其日本市場,而形成對豐田的有力競爭,但是從全球市場來看,其銷量規模仍不足以撼動豐田的領先優勢。財華社比較了四家車廠的海外銷售數據,發現豐田在日本、北美、歐洲和亞洲市場依然全方位碾壓。
總結
日產近期的業績嚴重惡化,或反映出在全球汽車產業競爭態勢發生變化之時,這些傳統車廠正面臨著重大的挑戰,或者轉機,日產攀住本田汽車(HMC.US)這樣的大戶,固然有其戰略考慮,但是要擺脫劣勢,恐怕不是單靠依附強者就能自強,還要改變自己、適應變化,才能逃出生天。
對於較小規模的日本傳統汽車股,資本市場所給予的估值極低,見下表,本田和三菱的預期市盈率只有6倍、5倍,不過對行業龍頭豐田汽車(TM.US)則看高一線,有雙位數的市盈率。
值得留意的是,以上四家日本車廠的合計市值達到了51.899萬億日元,約合3,380.13億美元;美國電動汽車生產商特斯拉(TSLA.US)今年的交付量目標或200萬輛,還不到豐田今年前十個月銷量的四分之一,但其市值已到達1.54萬億美元,相當於四大車廠合並市值的4.6倍,按現價465.80美元計,華爾街給予特斯拉的2024財年預期市盈率高達241.14倍,是日資車廠的數十倍,可見拖累日資車廠表現的並非產能規模與效率,而是其創新能力。
*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差價合約(CFD)是槓桿性產品,有可能導致您損失全部資金。這些產品並不適合所有人,請謹慎投資。查閱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