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朗普濫施關稅,嚴重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給本就動蕩的全球經濟秩序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中國作為全球貿易大國,接下來如何穩住大局、應對這一場關稅戰爭,在危機之中如何繼續尋找發展的契機,是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毫無疑問,美國「荒唐算法」的「對等關稅」影響下,市場對於中國出口增速的預期會下修,國内很多企業既是進口資源的企業,又是出口的企業,相關產業鏈的發展短期將受到明顯的衝擊。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張茉楠認為,目前應充分利用已有的多邊和雙邊自貿體系,包括RCEP等貿易協定,通過原產地規則和貿易優惠措施降低貿易壁壘和成本。政府和企業應支持企業充分利用這些措施,排除貿易壁壘的幹擾,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
此外,她表示,政府應更大力度推進貿易網絡的建設,與更多國家商簽多邊、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充分利用自由貿易協定包括零關稅來降低貿易戰所帶來的衝擊。
近些年,中國一直堅持多邊主義,支持自由貿易,在「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方面不斷投入,以擴大朋友圈。分析人士認為,關稅戰最終只會促使非美國家之間更加緊密地合作,反而推動全球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區域性合作新格局。
另一方面,做大國内統一大市場也是承接外貿壓力,同時加強經濟内循環的重要抓手。
此前商務部就曾表示,面對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的外部環境,我國超大規模國内市場是廣大外貿企業的堅強後盾。後續將採取四方面措施,幫助外貿企業更好依託國内市場,有效應對外部衝擊挑戰。
相關具體措施包括組織外貿優品内銷活動、幫助外貿企業拓寬國内渠道;推動内外標準認證銜接,打通出口產品内銷的堵點;加強内外貿一體化政策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在融資、利率等方面的支持;建設綜合服務平台等等。
有專家表示,對中國來講,未來培育我們的統一大市場和更強勁增長的内需市場,是我們應對關稅戰和貿易保護的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為應對關稅核彈的衝擊,市場對國内寬松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加碼預期亦同步提升。
人民日報評論員近日在文章中指出,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就如何應對美新一輪對華遏制打壓作出全面部署,強調要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根據外部影響程度動態調整政策,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
其指出,未來根據形勢需要,降準、降息等貨幣政策工具已留有充分調整餘地,隨時可以出台;財政政策已明確要加大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財政赤字、專項債、特别國債等仍有進一步擴張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