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關稅政策」引發金融市場巨震,全球主要股指齊跌。A股及港股市場於4月7日亦遭遇「黑色星期一」。
截至收盤,滬指跌7.34%,恒生指數跌13.22%,恒生科技指數跌幅達17.16%。
在如此「慘烈」的市場中,一只市值不足2億港元的冷門股卻逆勢大漲。截至收盤,益美國際控股(01870.HK)漲幅為18.26%,盤中一度漲超36%。
在全球股市暴跌的背景下,主營傳統建築吊船和售電業務的益美國際卻逆勢大漲逾18%,這一反常表現引發市場質疑。分析人士指出,其業務結構與抗風險能力難以解釋股價的獨立性走勢,背後可能存在流動性或資金操控因素。
港股市場「莊股」橫行,一些「莊股」股價走勢往往與大盤相反而行。一般來說,「莊股」具備有以下特徵:
1)股價走勢異常或異常交易,如長期橫盤後突然巨量拉升,與大盤或行業走勢完全脫節;
2)股權高度集中,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70%;
3)基本面薄弱但估值高,主營業務模糊,頻繁變更業務方向。
益美國際這家企業,有不少方面與「莊股」的特性相吻合。
在股價表現上,益美國際並非首次出現大幅波動。除了4月7日的異常表現外,3月5日下午13時45分左右,其股價突然暴跌,當日跌幅高達89.24%,幾乎將此前四年的漲幅全部抹去。
此外,於2019年12月31日當天,公司股價亦遭遇滑鐵盧,收跌73.31%。
而2021年下半年,益美國際的股價曾一路飙升,累計漲幅超過8倍。然而,公司當年的經營業績卻呈現出明顯的下滑態勢,股價的上漲似乎缺乏堅實的基本面支撐。
平時,益美國際的股票交易額通常較低,一般日交易額不超過100萬港元。但在股價大幅波動時,交易量卻會突然放大。對於一家市值不足2億港元的小盤股公司來說,這種交易模式顯得頗為神秘,讓人難以捉摸。
股權集中度方面,益美國際股權並不算高度集中。Wind資料顯示,2024年6月底,公司控股股東林漳持股29.03%,第二大股東關錦添持股8.89%,前五大股東累計持股53.52%。
值得一提的是,在益美國際股價3月5日暴跌當天,林漳出售了手中大部分股票。根據披露易數據,林漳於3月5日在場内以每股0.15港元的平均價出售了益美國際高達1.4337億股。由此計算,其當日累計套現2150.55萬港元。此次交易後,林漳退出了益美國際控股股東之列,持股比例由29.86%驟降至6.89%。
林漳為何選擇在益美國際股價暴跌至谷底時大量抛售股票?是因觸發了質押平倉線,還是另有隱情?目前還不得而知。
根據港交所資料,益美國際股東於3月7日及10日分别將股票轉入富途證券國際香港及轉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轉倉市值分别為2479.89萬港元及1077.53萬港元,佔比分别為26.85%及11.36%。至於為何有此舉動,益美國際並未披露原因。
根據近日披露的業績報,益美國際的盈利能力慘不忍睹。於2024年,公司實現收益2.01億港元,同比增長4.3%;年内溢利427.5萬港元,同比大幅下降77.05%。
益美國際表示,純利下降主要由於永久吊船業務分部的利潤率大幅下降,以及集團因發展綠色電力能源業務而增加行政開支所致。
近年來,益美國際頻繁調整業務方向。2022年,公司終止了外牆工程業務,轉而進軍新能源發電及儲能系統領域,並於2023年啓動了電力交易業務。2024年4月,公司又成立了一家技術型附屬公司,其稱專注於將AI技術應用於新能源電力領域。
目前,公司的兩大核心業務為永久吊船業務和綠色電力能源業務。
近年來,永久吊船業務在行業挑戰下增長乏力,對公司利潤表現產生了較大影響。而發電業務規模較小,對整體業績的拉動作用有限。因此,益美國際若想重回增長軌道,仍需面對諸多挑戰。
在3月5日股價暴跌之前,益美國際的估值一直居高不下。據Wind數據顯示,近三年其市盈率(TTM)中位數高達66.13倍。相比之下,其所處的樓宇建造行業當前市盈率(TTM)僅為32.1倍(富途牛牛數據),而益美國際的市盈率(TTM)仍超過40倍,估值水平明顯偏高。
小結
從傳統吊船業務到新能源、AI的跨界轉型,益美國際的探索充滿不確定性。在控股股東大幅減持、業績持續承壓的背景下,其高估值與股價劇烈波動的背離,仍需投資者謹慎看待。
未來,益美國際能否通過業務調整扭轉頹勢,或許取決於其新興業務的真實造血能力,而非概念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