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烘焙第一股」克莉絲汀(01210.HK)自去年4月初停牌後,卻再也等不到復牌了。
12月13日,港交所勒令克莉絲汀退市,退市時間為今年12月27日。這也意味著,接近13年的上市之路,克莉絲汀將宣告終結。
克莉絲汀被迫退市的原因在於未能遵循復牌指引和全面遵守上市規則,包括未能發佈2022年及之後業績報告和披露所有重要信息等。
回顧過去十年,克莉絲汀的故事成為資本市場上的「反面教材」,高層内鬥且違紀、人心膨脹、產品缺乏創新等,令這家曾風光無限的企業走向坍塌。
高層内鬥,港交所介入
克莉絲汀創始人羅田安曾表示,公司上市後,内部出現了諸多問題,人心膨脹,股東們也不再專注於經營,導致克莉絲汀走到今天這一步。
在克莉絲汀的高層内鬥中,作為創始人的羅田安竟被眾人「圍剿」,這種劇情令中小投資者大為吃驚。
2017年9月,克莉絲汀三位股東要求罷免羅田安擔任公司董事,同時委任林煜、洪敦清擔任公司董事。當年11月,羅田安在股東大會上董事職位被罷免,同時,羅田安也不再擔任公司董事會主席等職位。
到了2018年11月,羅田安卸任公司CEO,朱永寧接任。
隨後,羅田安「卷土重來」,曾兩次提請召開股東大會,試圖「清洗」以朱永寧、洪敦輝為代表的克莉絲汀董事會成員。同時,在2023年3月,羅田安對克莉絲汀於2022年6月配股所得資金是否用於公司一般營運「鄭重懷疑」,稱將赴港交所進行舉報。
由於高層頻頻大地震,克莉絲汀的高層流動性極高,不斷有高管辭任。根據Wind統計,在克莉絲汀董事會與高管中,2022年以來累計有8名董事會成員離任。
不僅如此,克莉絲汀某些高管不守規矩,竟引來了港交所的關注。
2022年12月,克莉絲汀包括羅田安在内的7名董事遭港交所批評及公開譴責,此次紀律行動聲明起因於克莉絲汀的一項關聯交易。
而上月,港交所再次對克莉絲汀一名前任董事洪敦清進行紀律行動,裁定洪敦清違反培訓指令,屬蓄意違規,且情況嚴重。據悉,洪敦清就是2017年9月提出罷免羅田安的股東之一。
克莉絲汀高管層分崩離析,多年深陷内鬥,給公司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包括決策僵局、員工士氣受挫和品牌形象惡化。這也反映在了公司股價上,2018年年底開始,公司股價加速下挫,如今股價僅為0.057港元,淪落為仙股。
高樓崩塌,多年未嘗盈利
高層忙著内鬥,忽視了克莉絲汀的戰略決策、產品創新等層面的經營,在市場競爭加劇及創新層出不窮的今天,這種負面影響對於克莉絲汀來說是致命的,而近年的新冠疫情更是令克莉絲汀雪上加霜。
面對門店經營數據的慘淡,克莉絲汀在過去八九年中不得不採取「壯士斷腕」的措施,持續關閉門店。
最高峰時的2013年,克莉絲汀門店規模突破1000家,但到了2022年上半年,這一數據降至246家。由於克莉絲汀尚未發佈2023年及2024年業績報告,估計其門店數量已削減至更低的水平。
據多家媒體報道,克莉絲汀的門店目前已悉數關閉。
而曾經的大本營上海,也沒有了克莉絲汀的門店。筆者在地圖上搜索時發現只有1家標注為「蛋糕店」的克莉絲汀門店,不過地圖上這家門店顯示「疑似關閉」。
經營業績方面,2015年以來,克莉絲汀的收入呈現出階梯式下滑趨勢。在2021年,其收入僅有2.92億元(人民幣,下同),相較於2014年的12.53億元出現大幅下滑。利潤方面,2014年以來公司未嘗過盈利,至2022年上半年累計虧損約13.6億元。
陷入困境的克莉絲汀遭遇了一系列危機,在2023年3月,克莉絲汀在公告中自曝拖欠店鋪租金、供應商貨款、員工薪酬等金額合計約5700萬元,所有零售門店暫時關閉,銀行賬戶300多萬元存款被凍結。
為展開自救,克莉絲汀曾試圖通過賣樓緩解危機。2023年6月,公司將上海兩棟物業以1688.9萬元的價格出售,以緩解短期財務壓力。但公司要重回正軌,這點現金簡直是杯水車薪。
年内多家港股企業被動退市
為淨化資本市場,吸引資金流入,港交所不斷優化淘汰機制,「劣質股」持續被淘汰出局。
被動退市,即被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過去被動退市的企業多因業績不佳、年報難產、長期停牌或涉嫌重大違法違規行為,上文的克莉絲汀就是其中典型的被動退市的企業。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港股市場累計有48家企業退市,其中有31家企業被取消上市,佔比約為64.6%。而在去年全年,有58家企業在港交所退市,被取消上市的企業為44家,佔比約為75.9%。
在2018年,港交所推出「快速除牌」機制,根據香港主板《上市規則》第6.01A條和香港創業板(以下簡稱「GEM」)《上市規則》9.14A條,主板上市公司若連續停牌超過18個月、GEM上市公司若連續停牌超過12個月,港交所將有權取消公司上市地位。
今年被港交所取消上市資格的企業普遍市值較小,缺乏足夠的業績來支撐其上市地位。港交所通過清除這些企業,有效地保護了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這是其維護市場秩序和投資者利益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