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英鎊在週一亞洲時段連續第三個交易日保持強勢,交投於0.8670附近。由於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週日晚上宣布對中國進口商品(包括半導體和電子產品)徵收較輕的關稅,風險情緒改善,導致該貨幣對升值。然而,特朗普澄清了之前關於豁免的猜測,確認這些商品將繼續受到與芬太尼相關的現有20%關稅的限制,而不是之前建議的145%關稅。
在週六接受《漢堡日報》採訪時,德國候任總理弗里德里希·梅茨對特朗普的經濟政策表示擔憂,稱:「特朗普總統的政策正在增加下一個金融危機比預期更早到來的風險。」梅茨還表示支持新的跨大西洋貿易協議,並補充道:「對所有商品徵收零關稅——這對雙方都更有利。」
由於英鎊(GBP)受到英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的支撐,歐元/英鎊的上行潛力可能受到限制,該收益率在全球債券市場因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加劇而持續波動的背景下達到了4.76%。中國財政部宣布對美國商品大幅提高關稅,將關稅從84%提高至125%,這是在特朗普總統早前將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提高至145%之後的舉措。
英國GDP數據顯示,經濟在2月份以超出預期的0.5%增長,標誌著近一年来最快的月度增長,主要行業普遍增長。由於關稅前製造業激增,導致的意外上行促使投資者降低了對英國央行(BoE)激進降息的預期。儘管如此,市場仍然預計今年至少會有三次25個基點的降息。
在金融行話的世界裏,兩個被廣泛使用的術語「風險偏好」和「風險規避」指的是投資者在相關時期願意承受的風險水平。在「冒險型」市場中,投資者對未來持樂觀態度,更願意購買風險資產。在「規避風險」的市場中,投資者開始「謹慎行事」,因為他們擔心未來,因此購買風險較低的資產,這些資產更確定會帶來回報,即使回報相對較小。
通常,在「風險偏好」時期,股市會上漲,大多數大宗商品(黃金除外)也會升值,因為它們受益於積極的增長前景。大宗商品出口大國的貨幣因需求增加而走強,加密貨幣上漲。在「規避風險」的市場中,債券——尤其是主要的政府債券——上漲,黃金表現搶眼,日元、瑞士法郎和美元等避險貨幣都受益。
澳元(AUD)、加元(CAD)、新西蘭元(NZD)以及盧布(RUB)和南非蘭特(ZAR)等次要外匯,都傾向於在「風險偏好」的市場中上漲。這是因為這些貨幣的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大宗商品出口,而大宗商品在風險偏好時期往往會上漲。這是因為投資者預計,由於經濟活動的增加,未來對原材料的需求將會增加。
在「避險」期間傾向於升值的主要貨幣是美元(USD)、日元(JPY)和瑞士法郎(CHF)。美元,因為它是世界儲備貨幣,因為在危機時期投資者購買美國政府債券,這被視為安全的,因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不太可能違約。日元受到對日本政府債券需求增加的影響,因為日本國內投資者持有的國債比例很高,即使在危機時期,他們也不太可能拋售這些國債。瑞士法郎,因為嚴格的瑞士銀行法為投資者提供了加強的資本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