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日元在前一交易日上漲後保持穩定,週二亞洲時段交易在156.60附近。隨著日元(JPY)對其他貨幣的升值,歐元/日元交叉盤的下行風險似乎是可能的,這得益於市場對日本央行(BoJ)今年將繼續加息的預期不斷增強。
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Kazuo Ueda)和副行長日野(Himino)最近表示,如果經濟條件和通脹與央行的預測一致,可能會再次加息。上週,日本央行董事會成員田村直樹(Naoki Tamura)強調,政策利率需要在2025財年下半年提高到至少1%。此外,強於預期的工資和家庭支出數據進一步鞏固了貨幣政策的鷹派立場。
此外,避險情緒的加劇可能會增強作為避險貨幣的日元,同時對風險敏感的歐元施加壓力,從而對歐元/日元匯率施加下行壓力。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週一對鋼鐵和鋁進口徵收25%的統一關稅,取消所有豁免,並廢除與美國主要盟友的先前貿易協議。此舉旨在支持陷入困境的國內產業,但增加了更廣泛貿易衝突的風險。
德國總理奧拉夫·肖爾茨(Olaf Scholz)早些時候表示,如果美國對歐洲商品徵收提議的關稅,歐盟(EU)可能會在"一小時內"作出反應。與此同時,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主席伯恩德·朗格(Bernd Lange)建議,為了避免貿易戰,歐盟願意將其對汽車的10%進口稅降低至接近美國徵收的2.5%關稅的水平。
由於預計美國關稅加劇了對歐元區潛在通縮壓力的擔憂,歐元面臨挑戰,市場現在預測存款利率可能在12月降至1.87%。
在金融行話的世界裏,兩個被廣泛使用的術語「風險偏好」和「風險規避」指的是投資者在相關時期願意承受的風險水平。在「冒險型」市場中,投資者對未來持樂觀態度,更願意購買風險資產。在「規避風險」的市場中,投資者開始「謹慎行事」,因為他們擔心未來,因此購買風險較低的資產,這些資產更確定會帶來回報,即使回報相對較小。
通常,在「風險偏好」時期,股市會上漲,大多數大宗商品(黃金除外)也會升值,因為它們受益於積極的增長前景。大宗商品出口大國的貨幣因需求增加而走強,加密貨幣上漲。在「規避風險」的市場中,債券——尤其是主要的政府債券——上漲,黃金表現搶眼,日元、瑞士法郎和美元等避險貨幣都受益。
澳元(AUD)、加元(CAD)、新西蘭元(NZD)以及盧布(RUB)和南非蘭特(ZAR)等次要外匯,都傾向於在「風險偏好」的市場中上漲。這是因為這些貨幣的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大宗商品出口,而大宗商品在風險偏好時期往往會上漲。這是因為投資者預計,由於經濟活動的增加,未來對原材料的需求將會增加。
在「避險」期間傾向於升值的主要貨幣是美元(USD)、日元(JPY)和瑞士法郎(CHF)。美元,因為它是世界儲備貨幣,因為在危機時期投資者購買美國政府債券,這被視為安全的,因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不太可能違約。日元受到對日本政府債券需求增加的影響,因為日本國內投資者持有的國債比例很高,即使在危機時期,他們也不太可能拋售這些國債。瑞士法郎,因為嚴格的瑞士銀行法為投資者提供了加強的資本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