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級市場,主題投資的旋律尾聲,往往是從「過剩」的只言片語開始。
三年前,被譽為「黑色黃金」的碳纖維在新能源的爆發階段接住了潑天的富貴,當暴力擴產碰上了下游需求調整,技術升級尚無法適應新興領域要求時,碳纖維的故事也就暫時戛然而止。
從前兩年的供不應求很快進入到去年的內卷狀態,產能釋放後隨即歷經價格腰斬,庫存大量堆積,和綽號「白色石油」的鋰金屬頗有幾分類似。不過,部分龍頭上市公司表態樂觀,認為目前價格水已經見底。
近期化工股的大爆發,不少品種背著漲價邏輯,其中就包括碳纖維的主要原料——丙烯腈,漲價傳導或將加快消耗庫存。廣泛的應用場景還是給了碳纖維觸底反彈的希望,尤其是前兩年裝機量低迷的風電,以及未來潛力巨大的飛行汽車、人型機器人,都是碳纖維能夠發揮作用的對口領域。
黑色黃金的行情,才剛經過一段峽谷,正在蓄力上爬。
01
碳纖維是由黏膠、腈綸、芳綸、聚醯亞胺等纖維在高溫下燒製而成,屬於化纖的高端品種。優點是抗拉力強,纖維柔軟可加工,質量輕於鋁,強度卻大於鐵,且具有高彈性模量、耐高低溫、耐腐蝕、耐疲勞等特性。因為性能優異被廣泛應用到風電產業、航空航太、汽車工業、建築業等領域,被譽為21 世紀的「新材料之王」。
從聚丙烯腈(PAN)原絲,碳纖維製品到終端複合材料,碳纖維的製備經歷PAN溶液製備、原絲製備、預氧化、炭化、預浸料等多個過程,工藝流程複雜,資金投入量較大,具有較高的進入障礙。
在製程上,原絲製備耗費大量丙烯腈聚合物材料;氧化步驟對設備能耗要求最高,決定了產出效率。
4月局部廠生產重啟時間的延後使得丙烯腈整體供應量下降,推動價格行情大幅走高,但碳纖維價格仍依舊維持在低位沒有啟動,下游需求清淡。
拉長時間線看,從2020年起,隨著供需力量變化,碳纖維逐漸成為了供應過剩的品種。 2020年投入興建的產能陸續投放,不斷堆積的庫存逼迫物價水準調整。根據百川盈孚,去年下半年開始產業已經陷入虧損,3月整體毛利率下降至4.96%。2023年,碳纖維的市場需求達到11.5萬噸,國內需求量佔60%。
需求情境上,全球與國內大同小異,往年用於風電葉片的碳纖維至少佔去1/4的用量,但去年航空航天取代其位置,佔比達到19.1%,價值量更佔到了將近一半的體量。
從2022年開始,供需關係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2020年下游風電需求快速成長推動一輪碳纖維的大幅擴產,國內企業是那一輪擴產的主力,產能於21年底,22年集中釋放,兩年前新增產能分別達到2.96萬噸,2.65萬噸。
碳纖維較高的生產成本和單價阻礙了下游應用領域的推廣,作為碳纖維第一大市場的風電,2022年風電裝機不如預期,且招標價格明顯下降、整機廠降本訴求上升,嚴重限制了碳纖維滲透率提升。
從22年下半年開始出現快速累庫現象,同時伴隨著價格下降,目前各種規格的國產碳纖維均價在96.25元/公斤,較22年高點下滑了幾乎整整一半。去年碳纖維市場仍不樂觀,需求量比2022年的74429噸下降了7.2%,而運行產能比2022年的11.21萬噸增加了25.7%。
截至今年3月底,正式投產的產能達12.7萬噸。業內產能領先的幾家企業業績都遭受重創。中復神鷹歸母淨利年減47.45%,吉林碳谷下滑61.72%;光威複材從預浸料到下游碳纖維製品的營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下滑。
02
碳纖維價格從高光步入低谷震蕩的經歷同光伏矽料有幾分相似,但不同於矽料的是,憑藉更豐富的應用場景,在長期的需求用量上,碳纖維材料的替代滲透率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碳纖維可以依照絲束纖維數量劃分,24K以下稱為小絲束,24K以上稱為大絲束。小絲束的機械性能更為出色,但製備成本也非常高,多用於航太軍工領域;而大絲束勝在以規模分攤成本,多用於風電、機電、交通運輸等工業領域。
風電葉片在主機零件成本中佔比最大,隨著風電大型化趨勢明確,葉片的長度、重量都會隨之迅速增大,對材料的強度和剛性要求提高。使用碳纖維複材能夠降低淨重,減少單位功率重量,最終起到節省成本的作用。與同級高模玻纖主梁相比,採用碳纖維可達到減重20-30%。
不過,風電裝置自21年底海風補貼取消後陷入低潮,招標量雖然大幅提高,但是新增裝置需求因為疫情、成本等因素影響無法釋放。大絲束碳纖維性能雖然不錯,但當時價格依然高企,廠商沒有意願去推廣,而且部分海外加工訂單向成本更低的區域轉移,使得去年這塊的滲透率無法繼續提高。
2023年全國風電新增裝置年增59.3%,離岸風機大型化趨勢更加明顯,去年增加了7.2GW,在前期積壓需求釋放和政策推動下,未來新增裝置量可望突破10GW。現在碳纖維價格下降,在風電領域的應用也有望加深。
根據機構,23-25年全球風機葉片碳纖維總使用量將達2.7/4.9/8.3萬噸,複合成長超過60%。小絲束規格的碳纖維製品,最廣泛的應用場景體現在航空航太領域。前段時間因為開放飛行試點區域廣受關注的飛行汽車eVTOL,作為小型載人飛行器,續航時間、飛行速度、安全性的要求推動eVTOL製造盡量去減輕自重。碳纖維的密度要遠低於金屬製品,也就意味著相同體積的重量也要遠低於它們,並且自身抗拉力強又耐腐蝕耐高溫,同樣能夠滿足eVTOL的要求。
去年用於飛行汽車僅200噸的量,佔全球航空航太領域不到1%。隨著下游eVTOL使用情境的拓寬,可望增加航空航太這一應用領域裡頭碳纖維的用量。照機構估算,24-30年eVTOL碳纖維需求超過8,000噸,平均每年帶來1,200噸的量。
高強度的小絲束碳纖維有替代金屬材料的可行性已經具備,有較大成長空間的潛在場景還包括,人性機器人。碳纖維系汽車、機器人等下游應用輕量化的理想材料。和飛行車一樣,減重意味著更好的續航,外觀耐腐蝕耐磨的特性有助於延長機器人的使用壽命。
碳纖維既可以用於製造機械手臂和外科,還可以用於製造感測器和電池。假若人形機器人的銷售規模最終能達到百萬之巨,每台機器人消耗10-15kg的碳纖維,那麼一年的用量可以突破萬噸,拉動超過10億元的市場。
03
國內碳纖維產業發展與日美同時起步,目前高性能碳纖維技術以日本東麗保持領先,而國內依靠自主研發打破了技術壟斷,率先在大絲束碳纖維的產業化上取得突破。
但從2022年起,國內吉林化纖、中復神鷹等企業紛紛將產能規模提升至萬噸以上,國內碳纖維企業新增產能落地及技術迭代,國產替代不斷提速,徹底改變了全球供應格局。隨著國產碳纖維供應增加,進口比例也逐漸降低。
2023年,我國碳纖維的運作產能為140830噸,年成長25.7%,在全球的佔比達到47.7%,位居全球第一;國產碳纖維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達到76.7%,創下歷史新高。
從價值來看,碳纖維產業鏈條長,中間經過複雜的工藝流程,資金投入和技術壁壘都很高,所以從原絲製備到下游碳纖維製品,複合材料,平均單價和毛利率是越來越高的。
國內產業鏈上目前存在幾類玩家。吉林係是碳纖維產業中的主力。吉林市的碳纖維是龍頭產業,整個產業鏈由國資委牽頭重組,其中,吉林碳谷主要負責原絲的開發,形成以大絲束為主,中小絲束全覆蓋的產品矩陣。中游吉林化纖承接了吉林碳谷的原絲並加工成碳纖維複材,用於以風電葉片為主的工業領域。
在小絲束上,國外東麗、帝人、Hexcel的產能領先,國內公司產能以中復神鷹和光威複材為主,與國外有一定差距,但產品範圍、性能方面已逐漸靠攏,高端產品品質和規模與下游應用的適配上仍有待進步。
由於國內小絲束碳纖維生產技術有限,無法大量供應T800 強度以上的小絲束碳纖維。這也是碳纖維需求朝航太高端領域拓展的關鍵,這塊目前國內佔比僅11.6%,和全球市場有7.5個百分點的差距。
目前需求尚未全面復甦,價格築底,庫存堆積,產能利用率還較低的情況下,成本控制能力是企業堅持下來必需的技能。但成本結構上,不同環節影響因素大同小異。例如,丙烯腈的價格波動會影響上游原絲生產成本,直接材料在吉林碳谷的單噸成本中有著接近六成的比重,需要藉助製程端優化和規模化生產降低單噸消耗。
但在中游,製造費用變成了大頭。根據中復神鷹成本拆分,以丙烯腈為主的直接材料成本佔比約30%,而製造費用佔比約50%。細拆之下,電力成本佔比最高,約佔總成本的15-19%,其次折舊成本佔比總成本的12-14%。
從生產流程來看,除了原絲製備(54%),碳化和預氧化這兩項中間環節合計佔了33%的成本。透過調整用電結構和升級工藝,製造費用還有很大的降本空間。
下游廣闊的需求可望透過不斷降低生產成本來釋放,但碳纖維計畫的初始投入非常高,從各碳纖維頭部企業生產線投入成本來看,每萬噸投資額動輒幾十、上百億,除了丙烯腈材料成本和製程改造,設備也是壓縮成本的關鍵。
因此,国产设备存在较大的替代空间,设备国产化有利于降低前期投入和后续折旧成本。精工科技为国内碳纤维生产设备龙头,具备千吨级碳纤维成套生产线供应能力,单套碳纤维生产线均价约为1.36-1.83亿元,显著低于进口设备造价。
04
經歷了前幾年供不應求的大好行情後,連漲多年的碳纖維價格顯露疲態,擴建速度過快遠超需求增長,庫存的堆積可能使得行業調整期更加漫長。這些令碳纖維企業的經營普遍承壓,不過整體還處於獲利狀態,同樣是幾十、上百億的產能投資項目,業內還尚未有一家龍頭企業市值達到曾經通威、中環的高度。
從遠期市場前景來看,國產碳纖維產業有巨大的想像空間。這種價格調整將透過產業技術進步,設備本土化來降低產業鏈成本,再次打開下游應用的大門。
*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差價合約(CFD)是槓桿性產品,有可能導致您損失全部資金。這些產品並不適合所有人,請謹慎投資。查閱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