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对等关税”节节败退之下,其还威胁将对药品征收关税。然而,4月14日,港股生物医药板块表现十分亮眼。截至发稿前,生物医药板块整体上涨5.65%,其中,再鼎医药(09688.HK)涨超10%,百济神州(06160.HK)、君实生物(01877.HK)、康方生物(09926.HK)等均录得不同程度上涨。
诚然,近年来,“出海”已成为中国药企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按区域划分,美国市场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24年国内医药产品对美出口总额达到190.47亿美元,同比增长12%,占了我国医药出口总额的17.6%。这一数字比第2-4名的印度、日本、德国三大市场的出口额总和(186.21亿美元)还多。
分品类看,西药及其原料是我国主要出口药品。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1079.64亿美元,同比增长5.9%。其中,西药出口539.56亿美元,近乎一半。而西药原料在西药出口中最多,金额达429.92亿美元,占比近八成。
很明显,此次特朗普将药品纳入征税范围,其核心目的就是通过提高进口成本,倒逼医药制造业回流,甚至调整当前药品产业链结构。
然而,全球药品供应链的重构并非一蹴而就,特朗普的算盘正遭遇冷酷的现实狙击。
据悉,受制造成本、工业基础、环保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美国超过九成的生物制药公司的原料药(API,药物活性成分)依赖进口。尽管在直接供应美国市场的API格局中,印度占据市场份额领先地位,但印度合成API所需的基本化工原料(KSM),有70%的核心原料源自中国供给。这充分凸显了中国在药品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
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的指出,美国对印度、中国原料药的高度依赖,决定了即便美国关税推高成本,美国仍无法切断与中国供应商的联系,因为根本没有替代选项。
即使到美国建设药品工厂,事情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在美国,建设一座新工厂动辄就需要花费几十亿美元,成本非常高。
除此之外,由于医药供应链的复杂性,大规模制药供应链的转移需要数年时间。尤其是制药行业对原材料的高度依赖,在需要确保供应充足、质量稳定和成本可控的前提下,短期更换供应商或转移生产基地难度巨大。
欧洲制药联盟EFPIA所就曾警告称,关税可能加速产业外流而非回流,因为制药商需要5-10年、20亿美元才能在美国新建符合监管标准的生产线。
在此情况下,短期内想将药品制造业产能转移到美国几乎难以实现,而药品关税推升的企业成本最终还是会转嫁给消费者。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进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政策必然导致美国进口药品成本上升,直接转嫁给消费者,加重患者负担,尤其是依赖进口的专利药或原料药,甚至可能出现关键药物断供。
印度头部药企沃克哈特公司董事长亦认为,美国若对药品加征关税,将最终损害美国民众利益。主要原因在于药品转换并非易事,因为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批流程需要耗费数年时间。他认为,无论加征多少关税,绝大部分成本最终都将转嫁给美国医疗体系。其次,即便未来想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药品,其成本将大幅攀升 ,现有的价格优势也将荡然无存。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mitrade官方立场,也不能作为投资建议。文章内容仅做参考,读者不应以本文作为任何投资依据。 mitrade对任何以本文为交易依据的结果不承担责任。 Mitrade亦不能保证本文内容的准确性。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您应该寻求独立财务顾问的建议,以确保您了解风险。
差价合约(CFD)是杠杆性产品,有可能导致您损失全部资金。这些产品并不适合所有人,请谨慎投资。查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