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云顶新耀(01952.HK)获得联交所正式批准,将“B”标记从股票代码中移除,这是云顶新耀转向“商业化成熟企业”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云顶新耀在市值和收入等方面达到了更高标准,商业化能力得到进一步认可。
撕掉“B”标签,多方位提升助力未来发展
通过第18A章节在香港主板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获移除股票名称 “B”标志,是资本市场基于对其产品研发管线、商业化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意味着该公司已顺利“毕业”,其实力、市场表现及发展潜力获市场验证。
云顶新耀成功"摘B",其未来将更能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公司在融资渠道的拓宽、流动性等多方面都将获得提升。
1)市场信心提升。移除“B”标志,可向投资者传递云顶新耀已从“研发阶段”进入“商业化阶段”及“稳定经营”的信号,增强市场对公司盈利能力和稳定性的信任;
2) 融资渠道拓宽。获联交所认可后,云顶新耀被纳入更多指数成分股(如恒生综合指数)的几率大大提升,可吸引被动资金(如ETF)和更广泛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
3) 融资能力增强。云顶新耀释放了财务健康的信号,从而降低债权人风险感知,银行或债券投资者更愿意向其提供低成本资金;
4) 流动性改善,价值有望继续释放。云顶新耀估值逻辑有望向“盈利+管线综合估值”迈进,吸引稳健性基金等资金,增强公司流动性;
5) 品牌价值与商业合作。作为日趋成熟的生物制药企业,云顶新耀将更易获得药企合作、渠道分销或国际许可交易的机会,推动公司业务加速扩张。
“双轮驱动”战略硕果累累,在研管线前景可期
自成立以来,云顶新耀始终专注于科技创新,在肾科疾病、mRNA平台、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已建立起强大的产品管线,包括疾病首创或同类最佳资产。
在自主研发和授权引进并行的“双轮驱动”战略下,云顶新耀于2024年硕果累累,在产品管线、研发创新、商业化布局以及战略拓展等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商业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营收的迅猛增长,经营状况持续向好。
于2024年,云顶新耀通过强化商业化运营体系与推进拥有全球权益的产品管线布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年内,公司实现总收入7.067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同比激增461%,超额完成7亿元既定目标,并首次实现了年度商业化层面盈利。公司运营效率大幅提升,销售费用率下降111.9个百分点,经营开支总额占销售额的比率下降561.8个百分点。
年内,云顶新耀的两款商业化产品耐赋康及依嘉展现出旺盛的增长潜力,为公司的成长插上了“翅膀”。
作为全球首个对因治疗IgA肾病的药物,在成功纳入2025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等因素推动下,耐赋康惠及了广泛的患者群体,年内取得销售收入3.53亿元,同比飙升1581%。耐赋康是唯一一款在中国获批的IgA肾病药物,且已纳入医保,因此在行业里拥有先发优势,将填补中国患者巨大未满足需求,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此外,全球首个氟环素类抗菌药物——依嘉,于年内进一步渗透300家多核心医院,驱动其销售收入的迅猛增长,年内取得销售收入3.53亿元,同比增长256%。真实世界研究显示,依嘉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有效且安全,敏感率较高,可以满足临床需求。
早期管线方面,云顶新耀拥有全球权益的新一代共价可逆BTK抑制剂EVER001全球开发进程稳步推进;自研的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6已进入临床阶段,并于今年3月完成首例患者给药;通用型现货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4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已获美国FDA批准,成为公司首款自研进入全球临床阶段的mRNA肿瘤治疗性疫苗;自体生成CAR-T项目也将于今年完成首个临床前候选药物筛选。目前,云顶新耀已成功将经过临床验证的自研mRNA平台本地化,构建了一个涵盖从抗原设计、mRNA序列优化,LNP递送技术到产业化生产的端对端全产业链平台,具备了在全球范围内解决巨大未满足医疗需求的潜力。
小结
展望未来,云顶新耀将继续践行“双轮驱动”的战略重塑,通过提升商业化运营体系效率与推进自研及全球权益产品差异化管线布局,未来发展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