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朗普政府频繁滥用关税手段,正对全球贸易体系造成冲击,给世界经济增长蒙上阴影。
特朗普政府不断将关税大棒挥向了中国和欧盟,这种逆全球化的动作引发全球愤慨。
“对等关税”政策受到多国人士批评,多国正酝酿反制措施。
继中国和加拿大后,欧盟也计划对美实施两轮关税反制。
作为全球两大主要经济体,中国与欧盟在经贸领域高度互补,产业链深度交融,已形成紧密的共生关系,对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和推动全球化进程具有关键作用。特朗普激进的关税政策,客观上加速了受冲击经济体的联合,而中欧合作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体现。
于4月8日,中国高层在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通电话时表示,中方愿同欧方携手努力,拓展务实合作推动中欧关系不断向好、向前发展。中欧应加强沟通协调,扩大相互开放,共同维护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双方和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
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始终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欧方期待适时举行新一次欧中领导人会晤,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欧方愿同中方推进各领域高层对话,深化经贸、绿色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互利合作。
美国对华、对欧加征高关税,促使中欧加速靠近,以减少对美市场的依赖。近段时间以来,中欧在经贸领域迎来密集互动,欧洲政商界人士密集来华,出席国际会议等活动,以寻找新机遇。
为进一步深化中欧合作,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近期展开欧洲之行,先后与瑞典、挪威、匈牙利三国政府官员举行高层会谈,重点推进双边经贸合作议程。
中国与欧盟经贸联系密切,不断拉紧了中欧利益共同体的纽带,未来合作空间巨大。
我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货物贸易总额为人民币55914.95亿元,同比增长1.6%,占我国贸易总额的12.8%。另据欧盟统计局数据,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占比为21.3%,以及第三大出口市场,占比为8.3%。
显然,双方的经贸合作,对双方市场的就业以及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且显著的正面影响。尤其是在美国单边主义的错误政策之下,中欧合作的战略意义,是超越分歧的必然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认为,同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持者,中欧携手合作,将是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对冲力量,同时也将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稳定器”和“发动机”。
分析人士指出,中欧经贸合作蕴藏广阔前景,将成为抵御美国关税冲击的重要缓冲。具体来看:
1)产业协同升级:双方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合、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共享等领域深化协作,构建更具韧性的区域供应链体系,有效降低对美技术及市场依赖;
2)金融互联互通:随着欧盟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欧元-人民币直接结算体系有望进一步完善,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进程;
3)制度型开放突破: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若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将显著提升双边直接投资流量,更可能为全球高标准投资规则树立新范式。
另外,双方可强化亚欧大陆物流网络,建立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为双方经贸合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显然,中欧加强经贸协作的战略价值已超越双边范畴——它既是稳定全球供应链的“压舱石”,也是抵制单边主义的强有力回应。若双方能持续深化合作,不仅可有效对冲美国关税政策的冲击,更将为面临碎片化风险的全球经济提供新的聚合动能。
历史经验表明,面对保护主义浪潮,开放合作始终是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