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作为基础金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视为经济前景的晴雨表,因此也被市场喻为“铜博士”。
在过去一年中,铜价受到市场风险心理和美联储政策的影响,呈现出高 开低走再反弹的波动情况。随着加息空间缩小,铜价短期表现将取决于供需关系等讯息面的影响,长期趋势则将围绕中美两大经济体的形势而波动,这使得铜市场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
那么,2023年的铜价会如何变化呢?
主要观点
1. 铜的联动性表现出现变化,铜 VS油面临选择。
2. 短期供求关系变化,供给端变故帮助铜价走强。
3. 美国经济预期的影响主导长期趋势,衰退论有待证伪。
4. 中国因素对铜价的推动明显,但市场大部分计价完成,需要更多积极信号。
5. 商品的均值回归,铜价在区间范围内高抛低吸赢面相对较大。
铜与其他市场的联动性表现
铜:风险情绪风向标之一。铜和多数风险资产一样,在较为宽松和乐观的经济环境下表现强势。
从过去一年的走势来看,铜和美股有着极其匹配的正相关性。不过从相对强弱性上来看,铜依然有着不错的韧性。这主要和其金属属性和短中期铜的供求关系有关。
(美铜 VS 标普500走势对比图, 来源Tradingview)
如果我们拿澳元跟铜比较,你会发现两者走势也是紧密相关的。作为主要的大宗商品出口国(尤其是对中国),澳大利亚货币澳元的表现和铜相关度极高,但铜价表现了一定的提前性(约1个月)
(美铜 VS 澳元/美元走势对比图, 来源Tradingview)
铜和油也有着比较明确的关联度。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重要的领先指标,油价在去年四季度之后,两者之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南辕北辙。油价连续震荡后走出箱体格局,而同期铜价则在中国消息和其他因素推动下持续反弹。但是,从历史走势来看,市场对这两者的分歧不会持续太久。
(美铜 VS 美油走势对比图,来源Tradingview)
短期供求关系变化
供给端受到挫折,这让铜价在短期内得到了保障。过去几个月,铜价相对强势的表现除了与中国解除COVID相关政策有关之外,市场不断出现的供给端状况也是多头的福音。从传统逻辑来看,当需求端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减少,价格自然就会上涨。
首先,在去年年中时,铜等基本技术库存已经处于近二十年最低水平。老牌铜多头高盛当时预计2023年全球可能会出现17.8万吨的供应缺口,多于其早前预测明年将出现16.9万吨供应过剩。Trafigura则在去年四季度表示,全球铜供应处于危险的低位,仅能满足全球消费不到5天的需求。过去铜储备通常以周为计算单位。
进入新的一年后,铜供应方面的讯息不断涌现。由于反对政府新税法增加铜矿特许使用费和增税,全球最大的铜产国智利发生了一系列罢工。因国内严重内乱,第二大铜产国秘鲁的第三大铜矿在今年初暂停了运输铜精矿。由于与巴拿马政府未能就铜相关税费达成一致,加拿大矿业公司First Quantum Minerals在铜矿Cobre Panama的铜精矿港口装运被叫停。最新的讯息是,2月中旬美国矿业巨头Freeport-McMoRan Inc.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全球第二大铜矿Grasberg矿场暂停了采矿和矿物加工活动。
在缺乏新的重磅讯息推动的情况下,铜价短期内仍将保持相对强势地位,这主要源于市场预期和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
美国经济预期对铜价的影响
铜价长线趋势还看美国。尽管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等概念对铜的需求有所提升,但这些因素在过去几年已经部分得到反映。所以从长期趋势来看,毫无疑问美国经济表现将成为铜价主导性因素。
自2022年以来,围绕美国经济衰退的讨论就没完过。历史资料显示,在经济下行周期中,由于需求端大幅缩水(有时甚至是断崖式下跌),铜通常会面临巨大压力。比如2007/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和2011-2012年的“欧洲债务危机”,都导致了铜价的崩盘。而危机后的复苏期中,铜则会迎来不错的表现。
关于美国衰退的重要指标之一——美债收益率曲线的长短倒挂,目前已经处于1981年以来最严重的程度。一般来说,倒挂之后的1-1.5年会迎来真正的衰退。 (下图阴影部分为名义衰退时段,但并不代表一定是金融危机)
(2年期和10年期美债收益率曲线倒挂情况图, 来源: 联准会数据库)
市场上有着不同的声音。首先,从重要的GDP资料来看,目前并未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GDP下滑情况。即使最近出现了一次下滑,美国经济也得到了平稳过渡。因此,有些人相信当前的倒挂可能暗示着通胀率将回落至正常水平。
(美国GDP表现, 来源: Tradingeconomics)
考虑到联邦储备委员会很可能会在今年上半年将利率提高到“目标水平”,在没有其他外部大事件的情况下,下半年各项美国经济资料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市场预期和铜价表现。
如果衰退担忧加剧,那么铜价很可能会受到推低的影响。但如果所谓的收益率倒挂状况缓解,或者衰退的可能性被证明是虚惊一场,那么铜价就有望再次刷新历史高位。
影响铜价的不确定因素
中国经济的两面性
商品多头高盛在1月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有望成为刺激大宗商品需求的主要推动力。其分析师Bruce表示,中国经济复苏将会超乎预期,并且市场流动性正在回归正常水平。加上中国可能的巨量需求,大宗商品正处于被低估的超级周期前夕。
不过需要留意的是,事实上与中国有关的炒作在去年四季度已经获得了大部分的价格兑现。在COVID相关政策调整之后,与中国相关的主要资产均录得不错的涨幅,铜自然也在其中。因此在新年之后,复工复产的实际表现以及中国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能否带来新的利好,才是中国因素对于未来铜价表现的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的信贷和社融数据表现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相关的经济结构,可以重点留意。
(美铜 VS A50 VS官方制造业PMI指数走势对比图, 来源Tradingview)
考虑到全球经济之间的联动关系,中美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在不同的条件组合下,铜价理论反馈如下:
美国衰退程度较轻 + 中国经济复苏强于预期 = 强劲的铜价;
美国衰退程度较轻 + 中国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 宽幅震荡格局;
美国严重衰退 + 中国经济发力 = 铜价大幅下挫。
铜价的均值回归
所有大宗商品都存在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它们的均值回归属性:价格围绕着需求和供应的变化而波动,并且也存在着明确的周期性因素。将实际通胀因素和相关成本增加剔除后,多数商品都会隐隐存在一箇中位数价格,铜自然也不例外。
铜价技术面
(铜期货月线图:来源Tradingview)
从月K线来看,2000年后铜价在1.4-5的范围内剧烈震荡,恰好吻合了几个经济周期的转换。比较明显的是,在3-3.5的价格区间内有着较为密集的价格成交和多空换手。因此,除非市场出现了新的巨大需求,否则该位置可以视为中轴水平。
从技术层面来看,月线和周线控制主要走势。但考虑到年初和当前价格都高于均值水平,因此并不是一个十分理想的介入点。美精铜4.5-4.7区域预计存在逢高卖出机会,下跌的主要支撑依然看3.3一线。
当前市场价格略微偏高,但也没有进入明显的历史高位,属于可上可下的价格。投资者可以考虑在极端高位或接近中位数区间时再寻找高性价比的交易机会。
国际铜价 2023、2025、2030年走势预测
当前,投行普遍看好铜价在2023年内的表现。美国银行大宗商品分析师持积极态度,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平均价格为7500美元/吨,第四季度可能反弹至约1万美元/吨。高盛也预计,2023年铜价均价在9750美元/吨,甚至可能在今年12月底前突破1万美元/吨。
然而,长期来看,铜价的波动将取决于经济周期和全球市场需求的变化。如果可替代能源成功替代原油,铜价在超长期(2025年-2030年)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需求。但如果实际需求变化不大,那么铜价可能会在历史波动范围内起伏。
笔者个人认为,虽然目前铜依然保持了不错的上行基础,但价格多少透支了各种讯息利好。明确及定性的资料直接主导铜价涨跌,而中美经济层面缺乏新爆点的话,震荡或是今年铜的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政府近年推动电动车、新能源等领域发展,这些行业对铜的需求量都将增加。同时,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经济不断增长,亚洲地区对铜的需要也将逐步增强。因此,投资者需要时刻关注与铜相关的国内和国际事件,以便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
另外,建议投资者关注油价的表现。原油作为铜的重要生产成本之一,价格变 化会直接影响铜的供需关系和价格波动。如果原油持续疲软,那么铜价也很可能面临调整压力。
如何投资国际铜?
作为投资者,选择正确的交易工具可以大大提高交易效率和收益。在铜市场中,专业投资者通常选择期货来交易铜,因为期货允许他们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杠杆,从而增加收益。但对于散户或个人投资者来说,期货交易存在一定的门槛和风险,例如高额保证金、难以掌握的市场变化等。
这时,伦敦铜价差合约(CFD)则有更好的性价比。与期货相比,铜价差合约允许投资者以更少的保证金进入市场,并且无需实际持有铜。可以更轻松地进行多空自由的交易,并且享受5*24小时全天候交易的便利。同时,铜价差合约也有更高的杠杆(更低的保证金需求),以及无需换仓。
当前,主流的外汇交易平台普遍都提供铜价差合约产品。所以,如果你想涉足铜市场,现在就可以开始在Mitrade平台开通模拟账户,练习交易铜价差合约,体验交易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交易从未如此简单0%佣金交易外汇| 股票 | 指数 | 大宗商品 | 加密货币 | 简便快捷操作 | 权威机构监管 | 负数余额保护 | 灵活配置杠杆 | 快捷出入金立即注册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mitrade官方立场,也不能作为投资建议。文章内容仅做参考,读者不应以本文作为任何投资依据。 mitrade对任何以本文为交易依据的结果不承担责任。 Mitrade亦不能保证本文内容的准确性。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您应该寻求独立财务顾问的建议,以确保您了解风险。
差价合约(CFD)是杠杆性产品,有可能导致您损失全部资金。这些产品并不适合所有人,请谨慎投资。查阅详情